大江清晓
黄美尧
200×100cm
2010年
这件作品是黄老师2010年的大瓷板,2010年也是他第一次做大瓷板。因为当时景德镇的五星级宾馆——也是景德镇最早的五星级宾馆——紫晶宾馆想做一个大的山水瓷板,最终黄老师帮他们创作的是六块2×1米的大瓷板组合,拼起来的尺寸是2×6米,也因为这组作品,确定了他的大瓷板的最大尺幅。2008年,他曾为了中国美术馆的展览,做过一张大画,尺寸是3×7米。因为特殊的需要,他创作过两次大尺寸的作品,一个是3×7米的、200平尺的国画《山河颂》,一个是紫晶宾馆的2×6米的大瓷板。做完紫晶宾馆的大瓷板作品以后,他又做了几块其他的稍微小一点的作品,这是其中的一块很重要的代表作品。
大江清晓(局部)
在这件作品中,其实能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元素,第一个是能清楚的看到黄老师陶瓷绘画转变的过程。所谓转变,就是从线条到泼的一个转变,这件作品里刚好既有线条,又有泼,是他过渡时期的一个呈现。作品的近景是线条,中景是线条加泼墨,远景是泼墨,是一个渐变的过程。越近的地方、你看的越清楚的地方,线条越清楚,越远的地方、看的越模糊的地方,他用泼的方式处理,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做法,与他早期的近景中景远景都由线条来构成的作品完全不一样,同时,跟他晚期的完全以泼来构成的作品也不一样。他刚好是从作品的中间进行了衔接,连接线条和泼的其实就是这条水脉,你也可以理解是气的连接、是一个空间的连接、一个时间的连接。
大江清晓(局部)
第二个是能看到黄老师陶瓷作品里中西方技法的融合,比如线条,既能看到中国传统的线条,也能看到西方素描的线条。其中,山体的构成是素描的造型和中国水墨线条的结合,而树这一部分,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线条,远景虽然是泼墨,但却是西方油画的立体构成。也就是说,离我们越近的地方越中国,中间是一半中国一半西方,离我们远的地方,西方的元素会更多一点,是一个很巧妙的融合方式。
大江清晓(局部)
第三个是色彩的运用,也是中西结合的色彩。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工笔山水画的颜色运用,黄老师则把青绿山水做成一个灰色调子,这个灰色调子里既有中国浅绛色的色调,也有西方的复合色调和光影感。在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中是没有光影感的,他将光影感和复合色、阳光的色泽等与中国传统的青绿和浅绛结合,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色彩体系,所以这又是中西结合的一种结果。
大江清晓(局部)
另外,这件作品的构图也很有意思。我们一般第一眼看到的是中景,让人感觉很厚重,我们说山是可靠的,是靠山,有靠山就一定有依靠它的房子、亭台楼阁,依山而建,最好的风水就在这里,像一把太师椅一样。更有意思的是水,两条水路所形成的灵动感,在这件作品里呈现的非常好,山的厚重有水来衬,会显得更厚重,水本来就是灵动的,具有时间概念,把船放上去,就显得更灵动、更有生命力。
大江清晓
黄老师的树植,一般是为了表现栋梁之才。你可能会说,这件作品里好像没有看到具体的人,因为他往往是用树来表现人才,另外,房子里一定有人,船只既然在航行,也一定是有人,但是他并没有把人画出来。没有把人画出来的原因是,他想让作品更有想象空间,同时也不想因为人的出现而让作品有太明显的时代痕迹。如果画古人,好像跟今天有点远,如果画现代人,好像又无法涵盖过去,所以他索性不画,让你去想象,或者你自己可以站在那个船上、住进那个房子里去,构建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。
大江清晓(局部)
最后他题了四个字“大江清晓”,“江”你可以理解他画的是长江三峡,“晓”你可以理解是早晨,也可以理解是春天清澈清凉的感觉。他描绘的是一个神清气爽的氛围,也是人的一种境界,当心境跟环境达到一样的清凉时,也就是我们说的天人合一,所以他用永恒的山水、参天的大树、活跃的民居、流动的水源和气口、忙碌的船只、茂密的森林,构建一个非常和谐的氛围或者一个意境,引导让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境界。
大江清晓(局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