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美尧 观山识水见大道

2023-09-08

图片

观山识水见大道

黄美尧

136×68cm(8.32平尺)

2022年


※ 黄美尧的山水更天人合一 ※


在这幅作品里,第一层内容是道法自然。道法自然的标准是符合大自然的规律、符合天人合一的道,如果这个道不符合,作品就肯定不对,黄老师将之称为博物学,当你在领悟大自然规律的同时,还要领悟天人合一,中国山水画,其实是在呈现天人合一。


为什么中国叫山水画,而西方叫风景画?西方风景是用眼睛看的,观者不一定进去,但中国人不是,如果中国人觉这个地方很美,那么我就要置身其中,去感受天人合一,而当作品呈现在家中的时候,则是把一份自然、一份美好、一份天人合一的意境带回了家。


图片

观山识水见大道(局部)


所以一幅好的山水画,其实要带给人不同的好的感受,这种感受就是天人合一。如果一幅作品你感受不到这种东西,那就证明它不具备天人合一,也就不具备一个好作品的条件。


在这幅作品里,你肯定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地,又似乎在哪都能找到一个立足之地、呼吸之地,从而去感受天人合一的意境。


图片

观山识水见大道(局部)


※ 黄美尧的山水更气势互动


这幅作品虽然是静的,但实际上它是动的,因为它有互动,有水的互动、有山势的互动、有树长势的互动、还有瀑布的互动、还有路的互动,这些互动就形成了作品的“动”。


好的作品不只是能读出静动,甚至还能读出时间感,你能感受这个作品好像有时间的流淌,就叫“活”了。


图片

观山识水见大道(局部)


※ 黄美尧的山水更道法自然 ※


黄老师的作品跟别人不同的地方,在于大面积的山石肌理的处理上,大自然中本身也是有这样的肌理,这个就叫道法自然,你做的所有东西,都必须是道法自然的,必须是情理之中的,但又是意料之外的。所谓的意料之外,就是我有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给你,但是要符合自然规律,符合情理之中,这是黄老师独到的地方。


所以黄老师没用传统的笔墨来画,传统中国画山水大面积是用皴法,但不管你用什么皴,都做不出这个效果,也因为他要追求这个效果,所以他认为这更道法自然。


图片

观山识水见大道(局


他用自己的方法,不只是用了泼的方式,还做了山石肌理的效果出来。同时他的泼不厚,反而是透明的,因为他看到的真相就是透明的,既有肌理质感,同时有晶莹剔透的感觉,形成他独一无二的技法,而这又符合大自然的规律。所以,他所有的原创、所有的创新,都符合自然的规律,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法自然。


※ 黄美尧的山水更写意 ※


在黄老师的作品中,远山部分是用泼的,近处人文部分是用写的,只是他比原来更写意了。他为什么要保留写的部分?其实这正是中国画的特点,如果只有泼,他会觉得缺少人文的地方。


图片

观山识水见大道(局


同时,他经常强调一个问题,中国山水画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,跟西方风景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西方风景画可以泼完就结束创作,但中国画不一样,不管你去华山也好、泰山也好、黄山也好,都有一个特点:有自然的部分,也有人文的部分。这就是中国山水,我们讲五岳,它代表的不只是自然风光,更是文化,这个文化不只是自然部分,更有人文部分,所以黄老师认为,山水画一定不能丢了人文部分。


他认为中国绘画必须符合山水文化的标准,也就是有自然的部分、有人文的部分,他为了区分自然和人文,自然的部分用自然的方式去泼,去形成自然的肌理质感,人文的部分他用人为的方式去写,构建一个人文的近景,从而在层次关系上也拉开了。


图片

观山识水见大道


※ 黄美尧的山水更有光影层次 ※


黄老师的这幅作品,如果远看会更透亮,他用了这么多重颜色,却还是那么的透亮、那么的晶莹剔透,原因就是他对光影的把握、对浓淡的把握,处理到极致的结果。


图片

观山识水见大道(局


画面中两座山的质感和色彩均不相同,他其实想告诉你的是,光线的来源造成了山体不同的明暗面,同时,两座山上的水流量也不相同:水少的地方,树木长得茂密,水多则会把表面的泥土冲刷掉,只剩下山石的骨。两种不同的地貌,呈现两种不同的光影,从而形成一个明暗的对比,也让画面的焦点回到我们最初关注的船与亭上,当然,你想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,只是黄老师对画面的引导是十分高明的,他很清楚的知道一幅好的作品第一笔如何开、最后一笔如何收,构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画面。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