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山爱山是修行
黄美尧
103×69cm(6.4平尺)
2022年
※ 黄美尧的山水实现多种材质体现 ※
黄美尧从小生长在剑门关,住在峡谷边上,看过无数的悬崖峭壁,观察过无数的石头材质,最终他发现这个非常美,想把它画出来,但他看中国的山水画史,发现没人画过。
没人画的原因是要么作者没有生活在这个环境下,画的是远景、全景,要么就是没有找到画的方法,因为这是画局部,如果没有掌握方法,就只能是一个面、一块颜色,作品就会很奇怪。
所以黄美尧要破局,走了整个中国山水画都没走过的路。中国山水画要么画远景,要么画俯视全景,而他画局部,这个他的第一个破局。
第二个破局是,要揽瓷器活,必须要有金刚钻,画局部,就要画出山石的肌理质感。所以黄美尧一辈子都在寻找表现山石肌理质感的方法,并且找到了100多种方法。
观山爱山是修行
(局部)
在这幅作品里,我们能够看到三种山石材料的质感。左边下半部分是一种粉状的结构,底部是坚硬的,外表是粉状的;右边是完整的、光滑的、坚硬的表面,偶尔有一些粉状的地方;左边上半部分是第三种,是植被很茂密的地方。
长江三峡地区本来就有很好的绿色植被,大雨冲刷的时候把植被切下来了,将山的骨头露出来。叫骨相,你也可以理解为山的本相出来了。雨水不大的地方,你能看到树木,相当于山的皮肤。黄美尧用三种山石质感构建起了一个画面,让你看到山的本质,也正因为他掌握了画山本质的方法,他才敢画。
中国传统的山水画,更多讲的是意境,这个意境是所有的山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完整的氛围,但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不敢把山拉近来画,也不敢去画山的本相和骨相,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表现山石质感的方法。
张大千也是远景创作,他的青绿山水是一种色彩氛围和渲染的意境,并没有把青绿做出质感和肌理,所以张大千的100张画放在一起,你并不能分出它是不同的地貌或不同的地域。黄美尧的每张作品都能分出来,如果是对地理很懂的人,就会发现他的作品是能找到现实中对应地貌的。
观山爱山是修行
为什么他掌握了,而别人没掌握呢?首先,他生长在这里,有这个初心,一直念念不忘。第二,他在陶瓷领域创作了60年,把陶瓷的肌理质感带进了国画艺术里。所以这就说明为什么黄美尧是陶瓷国画双栖艺术大师的原因。
※ 黄美尧懂山更懂修行 ※
观山爱山,这件事本身是修行,懂山的人,才是更懂得修行的人。这幅画,你看到的效果,代表了你的眼界、代表你的修行,我看到的结果,代表了我的眼界、代表了我的修行。反过来讲,一个更高层次的人看这个作品,他一定有更高的理解,那是他的眼界、他的修行。
这其实就是黄美尧讲的这句话“观山爱山是修行”,我们活着就是一场修行,同样是观山,同样是爱山,但是可以爱出千姿百态,这取决于每个人的眼界、修行和德行。
观山爱山是修行
(局部)
所以这幅作品颜色的丰富性和画面的丰富性,其实也是让我们不断去探知、去发现。每个人都喜欢不同的东西,每个人在不同阶段、不同境界对这幅画的理解也不同,这就是“观山爱山是修行”。
所以“修行”是中国文人雅士很讲究的一个东西,中国的所有文化、所有的做人做事,其实就落在“修行”两个字上。所以这是中国山水画的内涵,也是一种意境,用心来感悟,悟就是修行。
你不需要知道这个颜料是什么材料,这个纸张什么材料,这背后打没打草稿,但出来的结果却是千变万化,每个人看到的结果不一样。
观山爱山是修行
(局部)
※ 黄美尧的山水追求天人合一 ※
这幅作品里,山的部分黄美尧是用泼的,人文部分是写的。传统的方法他用了,独创的方法他也用了,并且结合的非常完美。他用最自然的方法去追求最自然的极致,甚至追求到道的境界。
观山爱山是修行
(局部)
有人画山形,有人画山神,有人画山魂,有人画山义,黄美尧是画山道。道的境界就是规律,他用自然的方式去表达自然,而人文的部分,他用传统的笔墨功夫去表现,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是文人画的两个追求,对自然,符合道法自然,对人文,符合天人合一,印证了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目标。